暑期研学收官,乡村市场表现如何?
研学市场的火热有目共睹,而在若干个研学目的地中,无拘无束、充满童趣的乡村无疑是许多城市孩子们向往的“土味课堂”。但因各地存在区位因素、经济基础、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,全国乡村地区的研学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部分地区的研学项目存在“研”而不“学”、价格虚高、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,引发不少家长质疑。
如何找到破解当下问题的解法?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专家、研学主体,下面跟研学猫一起来来听听他们的看法。
到村里学什么?
“乡村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。乡村有田园、原野,虫鸣蛙叫,更亲近大自然,因此更适宜开展自然教育。”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、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邓纯考认为,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,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只有在乡村才得以传承与开展,一些传承下来的非遗项目,很适合孩子们去体验。此外,许多乡村是革命老区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红色力量分散在农村地区开展革命活动,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故事,为乡村红色研学提供鲜活资源。”
于是,我们看到,在山东省沂南县,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走进红嫂家乡,通过推小推车,亲身体验烙煎饼、做豆腐等活动,感受那段烽火硝烟的红色岁月;在贵州省黎平肇兴侗寨,游客和学子们走进非遗文创坊,学习侗家蜡染、侗绣等非遗技艺,欣赏侗族大歌,沉浸式体验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……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中,触摸真实生活、树立历史思维。
“研学的根本还是要落到一个‘学’字上。”邓纯考说。不论是在沉浸体验中深化对农耕文明的认知,或是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去具身感受,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认价值、提升认知、解决问题。因此,相关研学实践基地(营地)或研学机构,应当秉持这一初心,再利用好乡村地区开展研学得天独厚的条件,以此推动研学向着教育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。
到村里怎么学?
“花大价钱,就让孩子在村里插个秧、和小鸡小鸭玩一会儿,也太坑了。”
关于乡村研学,网络上时常能刷到家长们类似的吐槽。记者调研发现,确有部分乡村研学地,打着感受农耕文化的旗号,却只让孩子们进行一场浅层次的趣味互动,或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打卡,缺乏在教育性方面的再度延伸。
针对这一现象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魏翔指出:“研学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非认知技能。这类技能与学生在学校通过课程训练获得的认知技能不同,更多指向性格层面的素养,比如团结、合作、同情心、同理心等非认知技能。但从市场表现来看,这一本质被大多数的研学机构所忽略。”
如何通过更新研学课程设计,培养孩子们的非认知技能?
“乡村应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、农耕文化、红色资源等,引导孩子们在与农民的交往过程中,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,提升非认知技能。”魏翔说。
到村里研学,看鸡鸭鱼虫等家畜动物对城市孩子来说的确很具有吸引力,“因为这是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真实生活场景,接触动物有助于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。”邓纯考认为,“但是,不能简单地将乡村研学等同于这些简单体验,更要关注研学过程的文化味与历史感,以及区域的在地资源。同时,研学相关项目应当进一步关联学校课程场景,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延伸现代农业科技场景。”
研学能给村民带来什么?
“我非常赞同将乡村本土人才尤其是青年培养成为研学指导师。”邓纯考笃定地说,“原因在于,村民担任指导师有许多比较优势:一是对乡村研学资源熟悉,二是对乡村有感情,能够用心去做;三是生活成本低,不需要考虑租房、交通等生活成本,并且可以带动许多村民就业,促进实现共富。”
研学能给村民带来什么?
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窑里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发提供了一组数据:“通过发展研学,窑里村得以‘被看见’,来村里学习考察调研的团队和年轻人也越来越多。近两年来,村里共吸引游客20万人次,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380万元,参与其中的村民平均年增收2万元。”
而除了经济收入,年轻人和孩子们给予村民的,更有精神上的慰藉。
窑里村村民李珠琴说:“和孩子们在一起,感觉每天都很幸福!”
何明发说:“每次一有孩子来研学,村里的爷爷奶奶就都从家里走出来。孩子们嘴巴甜甜地问老人们一声好,他们就开心得不得了。”
乡村和研学之间是相互赋能的关系。研学以参与人群年轻态的特征为乡村注入活力,其运营收入又为村集体、村民带来收益;同时,乡村又给研学以扎根的土壤,不论是闲置校舍、文化礼堂等空间资源,或是其提供的精神疗愈等功能,都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必要条件。因而,研学主体与乡村两者间应敞开心扉、相互配合,在给予彼此信任的前提下,共谋发展。
怎样做到公平?
从村里出发,到村里研学。这件听起来有些打破常规的事情,发生在近日的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。研学的孩子均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学。
铜都中学所在的东川区,山脉纵横,是昆明市最偏远的山区,也是云南省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。该校的生源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地区,孩子们基础普遍较为薄弱。而他们所抵达的竹艺村,近年来凭借村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,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之路。
支持孩子们此次出门研学的经费,来自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。据该基金会随队老师介绍:“基金会每年会面向全国贫困山区发起‘去远方’研学旅行项目,引导孩子们在7天的研学之旅中,通过自行选定研学主题,制定研学探访规划,从而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合作意识。”
“原本孩子们想去北京、上海,但后来因为经费限制,孩子们就选择了来成都看熊猫。”领队老师陈亚丹说,“去看、去感受,这是我希望孩子们真正去做的事情,让孩子们看到走出课堂、走出大山后,还有很多的可能性,生活不只有考试和书本。”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相比于城市孩子,乡村孩子的研学缺口更需被关注。
邓纯考对此也有思考:“作为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,研学旅行是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转化。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个‘长见识’的机会,尤其对于乡村孩子,在科技研学、见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伟大成就方面的研学机会可能相对不足,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级、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、营地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研学机会,也呼吁社会公益组织等加强对乡村儿童研学旅行的支持。”
网裕科技研学资讯(yanxue.internetyu.com)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yanxue.internetyu.com!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lianan@internetyu.com